周伯通 发表于 2024-4-25 21:41:44

历史上的周培公,他的最终结局是怎样的?

历史上的周培公,他的最终结局是怎样的?


历史上的周培公,仅仅是图海府上的一介幕僚而已。如果历史上的图海,看到《康熙王朝》中如此演绎自己,那说不定真要踢破棺材板从里面跳出来了。

图海早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就已经被封为太子太保兼刑部尚书,后因事受到牵连,图海遭遇了革职,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图海重新被为委以重用,担任正黄旗满洲都统一职。
而在康熙皇帝登基后,特别是在“智擒鳌拜”、掌握绝对权力后,对于图海也是非常的欣赏与信任,并将其晋封中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太子太傅衔,如此一来图海在朝堂上的地位仅次于索额图,位列百官第二位。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三藩之乱”彻底爆发,而此时早就对大清王朝不满的蒙古察哈尔部首领布尔尼与罗布藏也顺势发动叛乱,兵锋直指北京。于是康熙皇帝让图海统领一支有八旗贵族家丁组成的“杂牌军”前去平叛,结果图海大获全胜。
然而,在《康熙王朝》中,这份功劳都被记在了周培公身上,并且就连图海为了激励士气、严明军纪,所编造所谓“察哈尔王宝库”的谎言,也被张冠李戴给了周培公。https://p26-sign.toutiaoimg.com/tos-cn-i-axegupay5k/132b6f42acd74ed7b42d156d3209675f~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14656247&x-signature=oObTRdLTXCRkoAsxLkyNWrlcO1o%3D
而这一时期的周培公,还是默默无闻,仅仅是在朝中做着一些帮办的事情。
直到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皇帝任命图海为抚远大将军,正式出兵陕甘,剿灭王辅臣,周培公才真正迎来了他自己的高光时刻。
此时的周培公已经成为了图海帐下的一名幕僚,就在图海准备全力进攻王辅臣的时候,周培公却向图海提议,由自己前去平凉城中,劝降王辅臣。图海在听过周培公的建议后表示了赞同,当即将此事汇报给了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也对周培公是大加赞赏,并且嘉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
周培公经过与王辅臣的深入交谈,使得王辅臣最终决定归顺清朝,从而帮助康熙皇帝顺利解决了西北问题。而康熙皇帝也能就此安心派兵南下,不用再顾忌王辅臣对自己形成夹击与掣肘之势,并且通过招募王辅臣的军队极大的扩充了平叛实力,直接加快了平定“三藩之乱”的进程。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wdt4qpehh/8e95cd023e4e4344ac81571d795d7fc2~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14656247&x-signature=KnOT6gfDnEpGz7vmoqWM%2Fm%2Fyvr0%3D
鉴于此功勋,康熙皇帝将周培公升任为山东登莱道,并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其父封赠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只不过,周培公在登莱道任上,只做了三年,便因为其与登莱总兵意见不合便离任了,而此时的“三藩之乱”尚未彻底平定。
由此可见,《康熙王朝》中,康熙皇帝将周培公在与吴军最后决战前将其调回,也不符合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是,周培公在招降王辅臣后,就已经被调离图海帐下,之后也一直是图海率军平叛,在就不在与周培公并肩作战了。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wdt4qpehh/a87423bff63f4cf494d684dacd61f78c~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14656247&x-signature=k6aXZhuKoI99pu1TfRcE%2FiPKVvI%3D
周培公是死在了盛京提督的任上,但绝不是郁郁而终。


《康熙王朝》中,康熙将周培公调离,不再让其率兵平叛,随后又将其安排在盛京提督的任上,实际上这是在猜忌和防备着周培公,他是在担心周培公手握重兵,同时又是功勋卓著,从而对于自己皇位的安稳产生威胁。而将其安置在盛京后,康熙也没有放弃对于周培公的打压和监视,最终周培公就是在这样的一份压抑与不甘中,郁郁而终了。
然而,历史上的周培公,却是在盛京提督的任上得到了充分信任,并且还发挥了其人生的最后“余热”。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时候,大清王朝与疆域不断扩张的准噶尔汗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康熙皇帝也准备御驾亲征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此时已经赋闲在家长达八年之久的周培公,主动向康熙进献了平定准噶尔的条陈。
面对周培公的一片赤胆忠心,康熙皇帝是非常感动,不仅当即采纳了周培公的建议,并且让周培公复出,担任盛京提督的职务,在协助康熙署理盛京东进大军事务的同时,命其做好侧翼的防卫工作。而周培公也不负众望,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职责,给予了康熙皇帝极大的支持。
在这之后,周培公留任盛京提督,继续发挥着“余热”,直到康熙四十年(1701年),周培公在盛京提督的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周培公出任盛京提督,是被康熙重新启用并且是提拔重用,而《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调任盛京则是出于康熙的猜忌与怀疑,对应而来的人生结局评价也就只能是前者以善终收场,而后者则是郁郁而终了。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wdt4qpehh/ffdf0f5edac44cc0a703a7d677c4adb7~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14656247&x-signature=oDYdlIw9xO4NSu56I6WMQpkzSto%3D














周伯通 发表于 2024-4-25 22:03:52

按照《康熙王朝》的演绎,周培公先是将一群桀骜不驯的旗人家奴训练成一支纪律严明的铁军,而后率领这支部队平定察哈尔叛乱。之后吴三桂起兵造反,周培公与图海一起出兵平叛,当时陕西提督王辅臣本是吴三桂旧将。

吴三桂起兵后,王辅臣夹在中间,叛降不定,图海建议直接围攻王辅臣,以迅速解除他对京师的威胁。而周培公则凭借对局势的掌控和一身的胆气,只身前往游说王辅臣,最终说服王辅臣归顺朝廷,解除京师危机,为平定三藩之乱立下大功。
之后便与图海率军南下围剿吴三桂,然而就在大军胜利有望之时,康熙却突然下令召回周培公,最后将他调往盛京。在盛京任职的这些年来,康熙一直对他不管不问,直到郑经威胁东南沿海,康熙才想起周培公,然不幸的是,此时的周培公已经病入膏肓,最终不治身亡。
虽然周培公死了,但他临死之前还是向康熙举荐了能够收复台湾的能臣——姚启圣,在向康熙举荐了此人之后,周培公才算是完成了自己最后的使命。

以上便是《康熙王朝》里关于周培公的情节演绎,虽与史书的记载有些许出入,但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周培公并没有参与平定察哈尔之乱,率军平定察哈尔之乱的是图海,周培公正式登场是在图海进军陕西的路上,当时周培公为图海进献了诱降王辅臣的计策,这才得到图海的赏识而被召为幕僚,之后便有了周培公孤身犯险,说服王辅臣归降朝廷,为朝廷解决一个心腹大患。

那么,曾为大清立下天大功劳的周培公为何会得不到康熙的重用呢?究其原因,就在于周培公汉人的身份以及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
俗话说得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清朝入关之初,满人排挤汉人,汉人得不到重用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尤其是摄政王多尔衮曾定下的“剃发易服”政策,更加激化了满人与汉人之间的矛盾,满人对汉人的防备之心非常重,汉人对满人更是怨愤多多,满汉之间的矛盾在清朝入关之初被迅速激化,所以江南才会接连出现几次较大的抗清浪潮。
而这也是吴三桂起兵后,为何四川,广西,广东,福建,河北,陕西等各省多位汉人将领都立即起兵响应的原因之一,这些人起兵响应吴三桂,并非都是忠于吴三桂,而是出于长久以来,满汉之间积压已久的矛盾的一次爆发。

而康熙皇帝在面对这次大规模的叛乱时,也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汉人力量的强大,若他们团结在一起,足以将自己赶回东北老家。但庆幸的是,他们还不够团结,所以吴三桂在前期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没能扩大优势,从而给了自己反败为胜的机会。
基于此种考虑,康熙也只能忍痛雪藏了周培公,毕竟三藩之乱既已平定,周培公也算得到了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至于周培公之才,用与不用也无大碍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上的周培公,他的最终结局是怎样的?